作者:闫怀兵 汾阳家 山西
三泉镇地处汾阳市西南二十华里,历史悠久,风景秀丽,有山有水,有坡有沟,自古称五堡一镇十侯(小)村,是汾阳孝义去离石陕西的交通要冲。
三泉以西山峦起伏,群山环抱,盛产瓜果核桃等山货;三泉以东是晋中盆地的平川,物产丰富粮食蔬菜应有尽有。三泉镇中间有一条清澈的小河穿镇而过,这就是有名的三泉河(虢义河)。
三泉镇以古代有三眼泉水(据传在饮牛坡下)而得名,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镇,也是三晋大地上的一座商业重镇,它以独特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人文环境,千百年来成为晋中腹地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汾阳作为秦晋古道旱码头,三泉则是这个巨大码头上的商埠,几百年来商贸繁荣,名人辈出,为汾阳地秧歌发源地之一,民间传说丰富,文化底蕴深厚。
三泉镇现存地上文物居全市,几乎村村有庙宇,古宅院更是星罗棋布,保存较好的主要有:文物保护单位---北榆苑村金元时期五岳庙;省文物保护单位---义丰北村齐圣广佑王庙、古戏台、古院落;任家堡(仁和堡)古村落建筑群、任氏祠堂牌楼;“五堡一镇”(任家堡、赵家堡、张新堡、李家街、南垣,三泉镇)民国酒坊商号遗址等。
巩村春秋战国兹氏古城遗址;张新堡大圣寺、明代门楼坡、国民小学遗址;赵家堡门楼;员庄、巩村古寨;义丰南村关帝庙、村门;聂生村及西贾壁村魁星楼;东赵村奇峰塔、翰林坊古建群;北马庄古戏台及壁画;尚文村村公所遗址;上庄村及段家庄关帝庙建筑群;平陆村法云寺、观音庙、古院落;岅峪、张多村庙宇、古宅院;新贤村古庙戏台遗址;团城村青龙沟遗址等等。
全镇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集镇文化、地秧歌、剪纸、木雕、小磨香油、黄酒、粞醋、压花肉、花馒头、月饼、刺绣、玉米皮编织、案儿糕、糕点制作工艺等。
特色农产品主要有:核桃,团城村长山药、红皮蒜,聂生村胡萝卜,仁道村扫帚,平陆及三泉村豆腐制品,新贤村红薯,张多村花生、红薯等。主要农作物为以玉米、豆类为主的小杂粮种植,以及万亩核桃林栽植。
三泉河周围沟深崖高,有许多名字如后沟、桃沟、柏沟、饮牛坡、岅道、八家庄、顺道、田家坡、门楼坡、猴坡等,反映了地理特点。三泉还有很多古庙如姑姑庙、普济庵、河神庙、大圣寺、鹤鸣寨、龙岩寺等,还有很多古街如粮食市、骡马市、花市、砂锅市、黑老爷门洞、沽衣场等。
三泉集会有确切记载始于明末清初,距今500多年。三泉古镇以其得天独厚的风物孕育了汾阳的先民,初赋人类商业与文化思维之载,奠定了三泉古镇商业文化的物质基础。
1982年,晋中考古队曾对三泉镇辖区进行过考古工作,共发现段家庄、任家堡、巩村三处仰韶文化遗址,发掘出大量的石刀、石斧、石铲、石镰、石球、石犁,还有蚌刀、骨刀、黑陶、彩陶、陶刀等文物,为仰韶文化中期成熟的庙沟底文化类型,是汾阳市境内至今发现最早的人类生存遗址。
《汾阳县志》称其为甄子村,传为汉兹氏故城城址,而更早为春秋瓜衍县之城。遗址位于一台地之上,保存完好。可见,早在6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三泉镇定居,过着狩猎、捕鱼、农耕的生活,出现了最早的商业雏形。
明末至民国初期——三泉古镇文化多元并存,以三泉集会为载体的晋商文化日益拓展和丰富。
汾河流域的三泉古镇是古碛口和太原的重要联络点,也是晋中平川通往晋西山区乃至陕、甘、宁、青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
随着晋商的崛起,三泉镇成为一条重要的商贾之道。古时候,从黄河边横穿吕梁山中段到汾河流域的官道,是从碛口经王老婆山至吴城,再经吴城翻越黄芦岭进入向阳沟,过三十里桃花洞通往汾州府和三泉古镇。作为秦晋古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河套地区的粮食大部分从碛口码头运往吴城,再经吴城运往三泉,这就是“驮不尽的碛口,填不满的三泉”之称的由来。
故老相传,三泉集原为义丰集,义丰位于三泉镇北5里处,村中建有关帝庙,义丰集即为关帝庙庙会。当年曾有药铺、当铺、过街乐楼等建筑。顺治年间,由于三泉镇位于周围村落中心,故义丰庙会后在三泉举行,从此成为三泉集。据《汾阳县志》记载,清初三泉集鼎盛,小集逢三、七,大集迂五、十,至乾隆年间为五、十大集。
据考证,明末清初,三泉镇集市商贾云集,商铺鳞次栉比,经济相当繁荣。三泉商铺无一家三泉本镇人,都是外来户。有14个省份的人来此经商,所以“三泉镇向有三晋大地九府十六州聚集”之说。清末至民国初年,三泉镇手工业发展到60多类,涉及90多种行业,有店铺200余家。三泉镇的群众也多从事商业,有的去京津跑买卖,还有的去柳林、碛口等地经商,是晋商的分支之一。
(桃沟位置也是古代进汾阳城古道,沟口建有接官亭)
三泉镇自古为汾阳最繁荣最富庶的集镇之一。它地处汾阳城西南二十华里的黄土丘陵地带,西、南两面是逐步上升的层层黄土高原,二十华里以外为山岭重叠的吕梁山脉,与孝义、中阳、离石等县接壤。南有虢义河,东有文峪河,东南十多华里处为孝义白壁关隘口。
该镇中心有一乱石河槽,系每年夏秋雨季由谷雨墕一带顺流而下的洪水河。平素河水枯竭时,为集期摊贩云集场所。其南北两岸为商号占地,但南岸地形较陡,地面狭隘,商号寥落;北面则地势平坦,街道纵横,商业辐辏,其中以兴隆街、沽衣场、兴茂街为最繁荣,砂锅市、花市街、老爷门洞街次之。集镇四周有五堡环峙,西北为户口最多的张家堡,东北为赵家堡、任家堡,东为李家堡,正南有南垣堡。
二十世纪初期,三泉镇归旧县政府统属的第三区公所管辖。区公所设区长一人,由省民政厅委任,设助理员二人,多数为区长的内眷亲属担任。所辖范围,除现在的五堡一镇外,西面边山区包括现在的石庄、杨家庄镇,东面平川区包括现在的阳城镇。
再就本镇而言,设镇公所一处,由民选镇长一人,副镇长三人组成,下设十个闾,其中九个闾为商户,一个闾为民户,全镇共有商民户二百五十家,约一千二百多口人,以外县人为主,本地人次之。这个镇公所虽是行政建置,实属商会性质,着重保护商号的财产和安全营业,对区公所的施政方针很少重视。
三泉镇历史上一直是四通八达,货物畅流地区。它东通孝义、介休;南接隰县、交口;西达离石、柳林、碛口;北面通过汾阳城接平遥、交城、文水。过去这些县份都与三泉各行业有直接贸易关系。例如,离石、柳林、碛口的红枣、粉条、苎麻、胡麻油及其它山货、木材、药材等都要经过三泉批发零销到各地。
因此,二十世纪初期,随着商业的发展,驮运业和运输业也相应地发展起来。那时一些杂货业大商号皆骡马成群,铁轮车、轿车充满市镇。有的户还专门饲养骆驼,为各商号转运货物。如张家堡田仲清一家就养有骆驼数十头,此外离三泉不远的段家庄、阳城等地也有人饲养骆驼。这些骆驼户,往往结成一个运输队,以三泉为中心,旁及汾、孝、临、离、中各县,远涉陕、甘、宁夏、内蒙等地,做长途运输。
在农副业生产方面,三泉镇以生产高粱、豆类为大宗,小麦次之。副业方面以蔬菜为大宗,经常有河北保定府一带农民,携家落户,专营蔬菜,向附近城镇及农村销售。此外,三泉镇一带都是砂土地质,农业户多种西瓜、甜瓜,每年夏季到集市上出卖。特别是核桃为山区主要出口物资,西南各山村出产的核桃、秋果、苹果、大红、山桃,每年都要以三泉镇为汇集地,向各地推销起运。
三泉镇大盛和等商店长期住有天津洋行商人,通过三泉各商户介绍,每年秋季向各山区村庄采购核桃,集中运输到三泉后,再临时雇用大批妇女、儿童,开场打砸,一直到分级装箱,运到介体火车站为止,中间加工日期长达两三个月,这不仅使当地商店(包括木材、木工、运输业)都得到较大收益,而且使三泉一带贫苦居民增加了砸桃仁的收入,繁荣了三泉镇的经济。
二十世纪初以来,三泉集市进入鼎盛发展时期。每年正月初十至十二三为三泉工商集市开张日,这几天在河神庙(后为三泉镇政府所在地)乐楼举办迎神赛会,并邀约剧团演出,称“开张戏”。
开张后三泉的集市就开始繁华起来,小市街一带干谷草堆积如山称为“草市”;牛市街旧货摊杂然陈列衣服、被褥、箱柜、妇女装饰品、炒俱日用品等多不胜数;兴茂街古玩铺前摆着梳头匣、银箱、茶叶罐、穿衣镜;沽衣场街口是凉糕、案子糕的集中地,零食摊醪糟担、油茶摊、豆腐脑儿商一直摆满这条街。进入河滩广阔地带有城内“万和斋”用大车载来的皮烟、水烟、生烟、粉条、海带、虾米等大批杂货,应有尽有,与本镇七家大杂货店角逐市场。河西是果木市,每年中秋节前附近村庄盛产的秋果、苹果、大红、葡萄摆满车道两边。
河东是猪牛骡马市,骡马成群,人声噪杂。进入农历腊月门,三泉集市更为热闹,河滩里神祇香炉、门神灶君、香炉供器充满市场,爆竹、花绘、对联应有尽有,南园子内外墙上挂满天津杨柳青印制的《三国》、《水浒》故事等年画。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三泉个体工商业发展的黄金时代。那时工商店铺云集,货物充裕,人来车往,川流不息,一派繁荣景象。主要工商业的类型和分布有:
酿酒业
自古山西汾州大地就有汾酒美誉之称,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大地上,不仅有杏花村汾酒厂的汾酒文化,在这片热土上还有三泉酿造的白(汾)酒也是久负盛名,在民清时期,雇工十人以上的山西白酒作坊就不下五六家。这些大字号有“三盛魁”、“义顺魁”、“日生长”、“大盛和”、“百汇源”等,民清时期山西白酒在三泉一带早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每一家酒坊都不甘自己的产品质量与数量落在后面,在规模上求扩大求稳定,在酿造的传统工艺流程上求精细,求品位、所以酿造的山西白酒香气扑鼻,绵甜醇厚,回味悠长。
一、酿酒工艺尽管各家作在制作工艺上有所差别,但有几个特点还是相同的,即、各家酿酒,全用的是三泉境内的自流泉水。其中三盛魁、日生长、泉思居用水都是三泉泉的泉水,从地下常年不断地冒出,清澈甘洌,酸碱适中,是酿制山西白酒最理想的优质水源。每家酒作坊在选址时都把是否靠近泉水作为先决条件。
第二、用料配比科学合理。作酒的优劣首先决定于麺,而各合选用三泉当时独有的“桃花麺”。桃花蛐离不开豌豆,大麦,而豌豆用的是汾阳西部半山区的灰皮豌豆,这种豆性温,淀粉含量大,再选汾阳东部平川区产的大麦,这种大麦热能高,将这两样主料磨碎后按比例调配,然后再拌入麸皮等辅料,盛放在木框架内,人工踩制成蛐砖。
将麯砖码放在生有地火的木架上,用慢火烘烤,当室内温度上升到摄氏40°时,麺砖便会产生大量气体,在气体的蒸熏下,麯砖会产生霉菌,当霉菌生成到更大化时,便可打开门窗及气孔,加大烘烤火侯,使麯砖变为干砖。这种麯通常是在农历三月制作,故称为“桃花麯”。桃花麯制作过程繁杂于“伏麺”,但它耐储存,宜发酵,利用率高,所以被当地各家酿酒坊广泛使用。
第三、因汾州大地属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三泉酒作坊普遍选用东部平川区的高粱作为制酒主料,因为这种高粱颗粒饱满,淀粉含量高,不发涩,不霉变,乙醇利用率高。除此之外,每家的酿酒师傅十分注重制酒流程关键环节的把关,别说温度时间的把握,原辅料的搅拌翻晾,就是酿酒用的工具、容器也都要讲究清洁干净,所以酿制的山西白酒成品口味醇正,清香浓郁,深受各地消费者钟爱。
二、山西白酒的销路很早以前就已形成除周围各村及汾孝一代的商贩也争相代购代销。其中三泉义顺魁、三盛魁、日生长的烧酒还远销到中阳、离石,向北销到张家口、包头甚至恰克图、库仑。另,三泉镇张家堡泉思居的黄酒也是,在当地颇有名气。
(民国时期口外托义顺魁代转书信)
(日生长旧址)
手工业类
三泉镇的手工业以酿造、制作业为主,一般是工商合营,自己制造出来的成品由自己推销,根本没有单纯制造成品。批发给别家经售的,其中主要有:
1、榨油、熬栖、磨豆腐、磨面坊
三泉镇一带以产高粱、谷子为主,所以历史上酿酒工业较发达,但一般均为资金雄厚、并占有大量土地、兼营农业的大规模杂货店所经营。如东阳城卫家开设的义顺魁、东赵村武家开设的三盛魁以及张家堡马家开设的日生长,均雇有十数个工人,大量生产烧酒,较次的有义源永、祥德成、永裕厚等三家。
榨油业只有天源庆一家,天源庆由汾阳玉兰村人武锦祥首创,除制作小磨香油外,兼营磨面,武锦祥有两子武鸣山、武鸣伦都子承父业,解放后继续经营小磨香油,并一度在汾阳城内发展。武鸣山有子武开云,作为汾阳市非遗传承人,继续在粮食市经营小磨香油。
大后街有一座德合成油店,长年与西路榨油厂来往,采购大量胡麻油,除零星出售外,还转销给本镇各商。
豆腐坊有三合元与拐锁成两家,他们除磨豆腐外,兼作腐干、面筋,并出担向附近各村叫卖。
粞房有孝义下栅人王锡魁,在西河滩南边开设字号德盛魁,除供农村和商户作酱醋原料外,还加工制麻糖、灌馅糖、粞键等,零销趸售,营业很发达。
(德盛魁旧址)
磨坊两三家,其中以德庆恒面铺出售白豆面、高梁面、莜荞米面、炒面花样多,面质精细而驰名。
2、铁木石厂商
铁木业有文水西社村人闫氏在东门外开设的一座车铺,闫氏最早由闫德随其舅舅来三泉学艺,闫德生两子闫瑞兰、闫瑞芳,闫瑞兰生子闫子铭,闫瑞芳生子闫子厚,以制造大车、轿车、推车为主,行销汾孝各地,同时兼制扇车、耧、犁、锄、耙等铁木农具。
木工厂以稷山人开设的“顺德厂”最发达,其次有“三盛厂”、“兴盛厂”等五六家,“三义厂”是稷山人宁福德开设,“荣茂厂”是稷山人吴有松(吴二少)开设,主要制作箱、柜及棺材等木器。
蒜市有稷山人开设的石厂一座,制作碾磨、石臼、墓石、墓碑,并包揽石台阶、石狮子等建筑石器。
3、编织、洗染与麻革业
三泉镇有毡坊两家,以制作炕毡为主。这两家经常以制作精细、不掺杂互相竞争,二十年代在蒜市街的一家,遭到匪徒抢劫后停业,另一家就独占鳌头,获利很大。隔壁一户苇席工比邻而居,往往买炕毡的人,顺便捎买一领炕席,沾光很大。隔坡相望有一座洗染房,为河北人所开,历史已近百年,工友店伙较多,并有专人走村串户,上门包揽生意。
“四合义”皮坊是三泉镇的皮革业,他们收买、加工各种骡马牛羊皮革。二十年代初,肚剥羊羔皮、猪羊肠为出口吃香货,这家皮店经常私行收购,获利很大。
4、五金小手工业与钉鞋、理发业
三泉镇有两座银匠铺,为张源和、张全礼所开。他们收购废银器,加工制造帽花、耳坠、金铃、银绳等小型妇女装饰品。锡匠张义安是个能工巧匠,他做的锡便盆、蜡干子,以光亮取胜。钉鞋匠两三个,其中以张读云师傅人缘好,手工精致,营业多。理发业有三家,长子人索东景的手艺高,人和气,生意较好。
自行车修理与缝纫业:二十年代后,自行车逐渐增多,三泉镇有刘铜匠和赵兆云开设了一座自行车修理店,兼营铜匠工艺。缝纫业只有文水人贾师傅一家,师徒两三人,那时没有缝纫机与电熨斗,单凭手工缝纫,一般不承揽布匹工,大多是给老财家和结婚家裁制绸缎绫罗衣裳,并缝缀皮衣。
5、油漆、塑造、纸扎工
二十世纪初,三泉有文水来的温万亨油漆匠,擅长绘画和泥木塑造,他不仅包揽油漆各种木器油绘房屋,还包塑庙宇内的神像和绘画。因为这一行业的人材极其稀少,温师傅的名声和足迹遍及周围各县。
商业类
1、钱庄、当铺、放帐、汇兑业:
二十世纪初,三泉市面沿袭着清末传统,剥削性营业占统治地位。兴隆街有“兴隆源”钱庄一座,它存放货款,兼营各处汇兑,对象是本镇大小商家,不与私人往来,经常出放信用贷款。
借款要取得大商号做铺保或有相当不动产抵押,利息比民间借贷较低,每三个月标期,结账一次,要本利清还。当铺有三家:开设在繁华市面的“大顺当”、设立在斜巷口的“义源当”以及北门街的“瑞兴当”,他们表面上打着裕国便民的幌子,实质上却是用高利贷剥削穷苦大众。他们以每月每吊(一百个铜钱称一吊)或每元四分利息(即典当一吊钱月息为四十文,一元为四十文,一元为四分)收典破落户、贫苦农民的各种珠宝古玩金银首饰、绫罗绸缎、衣服布匹、金属器具及锄耙钎镰等农具。
典当开有当票,限期二年为满,到期不回赎即归当商所有;限期内回赎要本利清还。这种人势利狡滑,对穷苦人出典东西,还价很是苛刻。二十年代公开放高利贷者,为汾阳绅士富商宋铭三在“正和元”药店附设的“务本堂”放帐铺,以每元四分的利息,出放给本镇的穷苦小商和附近的穷苦人民。
2、金珠古玩商:
三泉镇古玩店有“万元成”、“永盛成”等三家,其中以“万元成”历史较悠久,营业较发达。他们不只在门柜上收购一切古代磁器、铜器、珠宝、玉器、雕漆品、名人字画等,而且利用民间缺乏鉴别能力的弱点,每天走村串户,到处收寻,往往一件古玩获利千百倍(也有买下膺品遭到很大损失的时候)。
二十世纪初,离三泉五华里的员庄村,村北有一座荒凉小庙,称观音堂,庙内有一尊玉石观音像,不仅质量好,雕刻精细,而且有几千年的历史,价值很高,但村人不懂得爱护,放弃了保管。有,万元成的郝保善下乡收购,无意中走进了这座荒庙,发现了这尊佛像,认为是古代遗物,但庙中无住持,庙门也不封锁,他找到村中的一个熟人田x x暗中商讨,愿出银元五六百元私自购买,这个人见财起意,慨然应允,以后又勾结了一个邻居,于夜晚由“万元成”雇来一辆大车,上边掩盖了一层衣被,连夜送到城内集古斋,售价一千余元。
后来集古斋又运到北京出售给外国人,得洋二千多元。此事后被员庄村村公所发现,案情大白,即向县政府控诉,盗窃犯田xx闻讯带款潜逃,结果把案情主犯闹到“万元成”身上,后来央人调解,贿赂二千多元,才算以盗窃犯潜逃无踪,无从取证为由结案。
3、杂货、药材、糕点业:
三泉镇杂货商,有历史最久的“义顺魁”和“三盛魁”,营业面广,店伙工友人数较多,他们两家不只油、酒、杂货、米面齐全,同时都开锅烧酒,兼营海味、茶烟、火煤、纸张。“义顺魁”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家底厚,存货多,烧酒以度数高,味道好,畅销各地;“三盛魁”院子大,分前后两道街,两门柜售货,二十年代后期并开办油坊,又出售中药。
这两座大型杂货店都办库伦(即乌兰巴特市)汇兑,这是他们营业上升的基础。义顺魁全柜东伙工友一律年终按股以银两分红,与其它各商以固定劳金报酬不同。民国初年,未废止银本位制时,这家商号每三年一结帐,全俸全股有一次就分了二千几百两纹银。一个酿酒工或赶车夫只顶一厘生意,干上三年,可分纹银二百多两,那就比别家一个工友一年不过赚三四十吊铜钱多了,因而这个商店的大小人等,不论身份如何,都扭成一气,赶车夫闲时也在门柜上照应顾客。
三泉镇中药店很多,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大小达到二十多户,其中以城内万泉廉氏开设的“三义合”分店最发达,其次有“正和元”、“生元生”、“忠和胜”、“天顺久”等多家。
三泉镇糕点商有“丰盛楼”、“元庆楼”、“庆成斋”、“公和长”等五家。以平遥人李子春、李雨田父子开设的丰盛楼最发达,这家以制作穿心酥、糕干、风干最出名,并自制挂面,炉桃、囫囵等食品,同时出赁二人抬的四层大食盒或一人担的四层小食盒,供给红白喜庆之用。折收后返还的礼品,仍然能退,方便顾客,为其它同行所不及。
4、粮店、饭馆与屠宰业:
三泉镇有多年传统的粮食市,每到集期,有“信诚公”、“四义公”等三家粮店,在各自门口,摆清木制盛粮容器(俗称木盒)。二十世纪初期备有官斗、官升,二十年代后期废斗升制,改为大秤。一些斗牙子以中间人身份,帮办交易,从中抽取一定的佣金,并给税局向卖主代收斗捐。这些斗牙子有时也乘市场粮价跌落,囤积居奇,待行情飞涨又大价出售,从中谋取暴利,大发横财。
三泉镇有饭馆三家:河滩南岸杜家父子开设的“四立园”,因杜氏兄弟杜成立、杜玉立、杜兴立、杜深立名字得名,以制作肉食品为优,顾主多为富裕客商;小市街田裕民开设的“裕元”饭铺,以肉炒揪片出名,顾客多为中等客商及平民;兴茂街路北最东头还有安头村人田士贵和他的八个儿子开设的一座小饭馆--“长盛饭馆”,一般人称它是长豆面铺,专卖面饭,不出售肉食,售价便宜,为贫苦农民所喜欢。
三泉镇的屠户有蔡二棒、三棒兄弟二人开的肉铺历史最久,营业较佳。汾善村武长荣实力雄厚,宰杀猪羊,生意兴隆。孝义官窑村靳广义父子,也从事猪羊屠宰。蔡家兄弟主要宰杀牛马等大牲畜,河北人贺一留等九人俱为光棍,也在西河滩宰杀牛马等大牲畜,但三泉一带人民生活俭朴,所以各家肉商,经常是供过于求,加之屠宰税较重,利润不大。
5、旅店、瓷器、租赁业:
三泉镇旅店有八九家。座落在新坂坡底下的一家宿客小店,只有两处房间,可留客十数个;座落在西河南岸有高家庄刘受书开的一座大型客店,既是留客旅店,又是车马大店,外县小商摊贩,有长期在这个店房居住的,营业较发达。还有刘玉泉、张富才等也开旅店为生。
蒜市东有一家瓷器铺,单售粗瓷大小瓮、粗瓷饭碗、饭罐、茶盅、竹廉子、竹筷子等器具。砂锅市东口有一家砂货店整购零销砂锅、砂盆砂鏊、砂壶等用具。
出租房产户比较突出的有两家:一家是张家堡的张吉,出赁沽衣场的摊房;另一家是南垣堡天主教徒路德智,出赁新茂街大小十数间铺房,张、路两家每集派他们的子弟,挨次向小摊商征收地铺费,经常争多论寡,很不安静。
开赁铺的有张家堡韩生荣弟兄,向婚丧喜庆之家出赁花轿、彩绸、罩杠,并包揽吹鼓手、抬轿夫,这种买卖缺乏经常性,所以或得或失,不很发达。
民国初年三泉集市依然繁荣昌盛,一直到民国19年(1930),阎冯倒蒋,奉军入关,几十万军队涌入山西。到处是散兵游勇,他们勾结社会上的流氓地痞,横行霸道,明敲暗诈,到处勒索。再加上省、铁、盐、垦四大银行倒闭,各地商号纷纷关张,三泉集也未能幸免。紧接着又是日寇侵华,民国27年(1938)正月十八汾阳沦陷,从此三泉集市萧条。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十六字方针指引下,三泉商业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
全国解放后,政局稳定,人民生活走上安乐大道,这一时期三泉的工商业又复兴了。每五天一集,各处摊商云集,人民往来不绝。但是经过多年时局的变迁,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那种个体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再难复活了,当时的复兴,只是少数过去经过商的私人,开个小门面,贩卖点生活日用品。
如李家街的李亚强与张家堡的史兆芬合资开了个小杂货店;大亨成由榆次人闫崇庆出售油漆、纸张、颜料,供给油漆纸扎工需用。此外并有药店、粮食市,还有一家磨面铺,出售各种米面。本镇旧有的铜、铁、锡、纸扎、油漆、木泥工等大小手工都恢复活跃起来。接着供销合作社也组织起来了。这些小商贩的兴起对繁荣集市,弥补解放初期商品不足起了很大作用。一九五六年在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中,党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提出了逐步赎买和公私合营的政策,三泉镇工商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工商业。
在一九五八年大跃进中,三泉镇的工商集市贸易又一度冷落。全民大战钢铁,大办食堂,人们集体劳动,集体吃饭,有的村还集体睡觉,无人不集体,无事不集体,三泉镇这个集市只有供销社可以营业,其他私人市场销声匿迹。但也有个别特殊商户,如人口多劳力少或年老体弱的军烈属户经过公社批准,也允许暂时营业,在大跃进中还延续了好几年。
到了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红卫兵喊着“破四旧、立四新”口号,打着“造反有理”的旗帜,沿街游行,向小商小贩大兴问罪之师,这一期间三泉镇的部分商业照顾户也自动歇业了。随后,文化大革命越演越烈,两大“革命造反派”形成对立,三泉供销社门前的集市中心,变成两派辩论的场所,张贴大字报的集中地。
继而两派武斗队手持长矛,身背大刀大搞打、砸、抢。有的武斗队,被个别坏头头操纵,以“割资本主义尾巴”为名,走村串户,斗争各村副业户,说什么段家庄的红薯秧儿,聂生村的养蜂都是走了资本 主义道路,使社员家庭副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受到很大摧残。有的还持刀执仗,结伙抢劫供销社。经过十年浩劫,使三泉镇富有传统历史的优越工商业,遭到了彻底破产,仅存的供销合作社也受到了重大损失与影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党中央制定了新的经济政策,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对国民经济进行了重大的调整改革,农村实行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并开放了集市贸易,使三泉镇这个具有历史传统的工商业基地又百废俱兴,蒸蒸日上。
从供销部门来看:轻工业品分门别类,色样俱全,丝棉、呢纶、锦纶、针织品等衣料、成衣堆满货架,高悬柜台;商品如手表、收音机、半导体、缝纫机、自行车也定量山西供应农村;鞋帽布匹等日用百货花样繁多,满足山西供应;农具农药蔬菜瓜果应时上市;油盐酱醋等日用付食商货源充足。
农副产品收购站,更是定期向社员收购家禽家畜,面向农村,方便农民。后来,供销社还组织专人,逢集逢会设摊山西供应,不断改进经营作风,使生意越做越活。
三泉镇集市贸易自开放后,一年比一年活跃,每五天一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还组织横跨两集、为期六天的物资交流大会,集会期间,整个河滩商贩云集,百货齐备,顾客熙熙攘攘,交易频繁。粮食市上大小麦、豆类、杂粮应有尽有,过去很难买到糟米、江米、大米、莜麦,现在都上市了;农副产品市占地尤为广阔,附近各村产的瓜果蔬菜,自养的猪、牛、鸡、兔等,肩挑车拉,多不胜数,质量好,价钱小,销售很快。为适应这一形势,市镇内不断增设了许多饭馆、旅店、熟熟食摊、豆腐铺等,满足顾客所需,市面更加繁荣。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三泉集市由原来以估衣场为中心的旧集,搬迁到三泉新街,三泉集市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天地。
每逢集市,到处走走,不知不觉人潮涌动,扶老携幼、邀兄喝弟的,熙熙攘攘间处处都是来自各村的赶集之人,不时能听到熟人碰面的相互寒暄声与你来我往的搞价声。无论有没有购买需求,总有许多人选择来这里逛吃逛吃、走亲访友;无论男女老幼,总会在集会上淘到属于自己的“宝物”。不得不说,这就是三泉集会的魅力所在。(闫怀兵整理)
我要加盟(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26 企业通过我们找到了合作